|
||
粮食机械化种植加工、食用菌智能化培育生产、鸡鸭立体化喂养管理、大口鲈鱼工厂化育种养殖……在丰收的季节里,农民起早贪黑、汗流浃背的辛劳场景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设施、智慧平台,铜都大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尽显数字化、“科技范”。 近年来,我市抢抓智慧农业、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智慧化,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会”种养向“慧”种养深刻转变。今年6月,我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 当前,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的8.2万亩水稻正值收割高峰,百余台收割机驰骋田野,每天收割的两三百吨稻谷源源不断送往普济圩金迈米业公司,经过烘干加工后,变成一粒粒优质大米。 日前,记者在金迈米业公司大米加工车间看到,烘干后的稻谷经过机械自动计量、去杂、碾米等十多道程序及八道米机和四道色选机的精细处理,变成一粒粒大小均匀、色泽统一的米粒;包装车间里,机器人自动计量、打包、码垛,一袋袋大米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偌大的厂房里,只闻机械声响,不见工人往来。 金迈米业董事长刘同结介绍,该生产线于今年年初开机运行,全程在线监测检测,配备全景品质分析仪器,可根据不一样的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用途和等级的大米。目前,该生产线吨大米。 在普农集团,金迈米业大米加工是整个粮食生产流程的最后端。在此之前,工厂化育秧、旋耕机耕地、播种机插秧、无人机打药施肥、收割机收割早已让粮食从育种、播种、管理到收割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在今年6月举办的全市水稻机抛(插)秧技术推广演示活动中,无人驾驶插秧机的应用更是让现场观摩的种植大户直呼:“种地越来越有‘科技范’,农业越来越有大作为!” 数字化应用让粮食生产变得更轻松,也让食用菌种植告别了“靠天收”和淡旺季。 位于铜陵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的安徽康恒生物科技公司以麸皮、米糠、玉米芯等农作物废料为原材料制成菌包,通过自动化生产设备流水线,从接种、培育到采收,全程无需人员直接参与,2个月后便可得到一簇簇饱满洁白的金针菇。 “目前日产金针菇70余吨,待项目四期全部建成后,可年产各类食用菌13万吨,预计年均产值可达18亿元。”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俊保介绍,数字化生产系统不仅让食用菌种植摆脱了天气环境等局限,还实现了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药物零施用,确保了每一株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食用菌都是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 在郊区安徽申耕园生态农场公司的养殖厂房里,层叠式笼养设备一字排开,随着喂料行车在轨道上缓慢滑动,五六层鸭舍的蛋鸭纷纷伸长脖子啄食行车食槽中的食料。一旁的智能养殖环境控制管理系统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当时的舍内温度、湿度、风速、亮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当天的饮水量、料塔料重等数据。 “加料、饮水、除粪、集蛋、温控都是自动的,这一栋鸭舍的三四万只鸭我一个人就能养好,而且很轻松。”饲养员董小四和记者说,若是传统的平地养殖,仅这些鸭子一天产的蛋就够她捡两三天。 该公司总经理周雪良和记者说,鸭舍及笼养设施上都装有智能化监控设备,通过手机或者监控大屏就能实时观察了解蛋鸭的生长和健康情况,可实现科学饲养、精细管理,而自动化粪污收集系统则能将粪污转化生产成优质有机肥料。按照达产存栏量20万羽鸭子计算,该公司可年产固肥和液肥各1万吨。 鸡鸭住进了舒适的自动化圈舍,鲈鱼也“游”进了智能化现代工厂。位于义安区顺安镇的安徽张林渔业公司采用集水产养殖、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露天池塘+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不仅让鲈鱼养殖过程及生长周期实现了全程可控,还帮助该公司成为全国首个大口黑鲈国家级良种场。 “引进的每条原种大口黑鲈鱼身上都装有芯片,扫一下就知道这条鱼是不是亲本、繁育过几次,确保了鲈鱼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负责人张林兵和记者说,大口黑鲈原产于北美,该公司先后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从美国引进大口黑鲈原种,并在科研院所的支持下进行“皖鲈”大口黑鲈良种选育工作,成功完成5代品系选育,在原种隔离、保种及原种扩繁工作上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今年,该公司预计可产鲈鱼成鱼一百万斤,并培育苗种5000万尾。 “通过对种植养殖的精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无人化作业,数字化农业不仅大幅度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提升产品品质、发展绿色农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吴咏梅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现有省数字农业工厂14个、数字农业农村应用场景97个、省物联网示范点7个、益农信息社367个。她表示,我市将以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市为契机,快速推进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实践与运用,快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记者 方盼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