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

18953388586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 玉米设备

产品展示

十年磨一“田”——来自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调研

作者:玉米设备 发布时间:2025-03-10 14:55:29
 

  明天起,《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首部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地方性法规,这既是对过去10年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一系列改革探索的肯定,同时也将从法律层面赋予该院更大改革自主权和探索权。

  这里因改革而生。2013年12月6日,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组建该院作为江苏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这里寄托着殷切期望。2014年12月13日,习视察江苏产研院,作出“四个对接”重要指示,为江苏产研院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指明了方向;

  这里不负重托,改革全面开花。10年来,江苏产研院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探索出“拨投结合”“项目经理”“团队持股”“众筹科研”等改革成果,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

  10年后的今天,江苏专门立法,江苏产研院多项突破性改革举措写进《条例》。

  一路走来,江苏产研院如何十年磨一“田”?岁末年初,记者走进这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研究院,探寻其改革创新之道。

  “我们的技术,就像在一根头发粗细的玻璃丝内,刻几万个‘小镜子’。”12月4日,江苏奥意科技有限公司超净车间里,一批批设备正陆续进场、生产。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光纤光栅和大功率光闸两大类产品,多项核心技术属于国际领先。

  公司董事长王海军感慨不已,“去年还捧着技术到处寻找投资方和场地,今年就成为江北新区与江苏产研院共同推进的‘拨投结合’签约项目之一,快速落地了。”

  “拨投结合”是江苏产研院首创。它是将用于研发的财政资金,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转化为相应投资权益。这一新的项目支持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清单。

  “对于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的技术,早期存在‘融资市场失灵’的问题,技术方和投资方容易在价值判断上存在错位;而传统财政支持项目的评审机制,又缺乏专业判断和容错机制。”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曾多次在现场聆听习阐述创新,这让他深受鼓舞也很受启发。

  在这项“拨投结合”改革机制中,江苏产研院着力磨平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路上的“沟沟坎坎”——

  以“项目经理”制及“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评价项目,优化项目遴选及评价机制;

  以江苏产研院、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项目团队共同现金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实现共投共担风险;

  以项目经费评估,即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按里程碑进行验收并拨付经费的方式,有效解决项目成本控制难问题;

  王海军对奥意科技的未来很有信心,“年前我们又一笔资金到位,可拿来扩大产线,满足批量生产的需求,也有更多资产金额的投入研发了。如果项目能按期完成,前期财政资金投入将按照市场行情报价转化为公司股权。”

  “这种模式最难得的是既在项目早期给予了大力资金支持,还不与创新团队争利,确保了团队主导权。”在江宁区,由东南大学孙钰教授领衔中英团队研发的“脑肿瘤AI决策辅助诊断系统”经“拨投结合”机制支持也已落地。

  近日,孙钰教授现场为记者展示了这位“AI助手”如何辅助医生开展诊断工作。只见输入病人信息和神经影像后,“AI助手”很快就能通过“阅片”找出病灶,并非常精细地描述出病灶性状,预测肿瘤类型;还在元宇宙空间重建出了虚拟大脑,使医生能“看穿”颅骨,直视病灶及周围组织。孙钰说:“目前来看,产品支持全年龄、多种常见脑肿瘤疾病诊断,诊断准确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拨投结合’本质上,就是用财政资金支持培育拥有引领性技术的团队,保障团队收益,激发团队创业热情。”刘庆说。

  基于类似的理念,江苏产研院还首创了“团队控股”机制,即地方园区提供研发场所和设备,团队、地方园区和江苏产研院共同现金出资,组建团队控股的轻资产研究所运营公司,研发收益归运营公司所有,增值收益按股权分配。

  4年前,南京大学高翔团队与江苏产研院、南京生物医药谷共建集萃比较医学研究所,运营主体为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年后,集萃药康在科创板上市。

  据悉,江苏产研院现已集聚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2000人,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0000家。

  12月4日上午,记者走进南京硅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迎面而来的各类“数字人”令人眼前一亮:AIGC历史名人复刻技术将闻一多、梅兰芳还原得惟妙惟肖;融合了多领域前沿技术的数字人“律师”可以与咨询者无障碍沟通;风趣幽默的数字人主播在直播间里展示商品细节、与观众互动交流,一言一行都可以与真人相媲美。

  “我们正谋划建立江苏数字人产业技术方面的专业研究院所,计划做一些怎么来识别数字人的研究。”硅基智能公共事务总监王治琴说,她正在撰写公司年度总结,一旁的电脑上,一段文字显示:已累计向平台发布技术需求10项。其中,江苏产研院参与或协助对接5项,均已达成技术合作,企业累计投入资金1570万元……

  硅基智能是一家专注于“AIGC”“虚拟数字人”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与江苏产研院签约共建了联合创新中心,“江苏产研院有很多企业没有的优势,比如资源协同、产学研对接、项目评估等,总能让我们挖掘到新需求、新应用场景。”王治琴说。

  与细分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立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做战略研究、做技术路线图,提炼征集企业解决不了但又愿意掏钱解决的“真需求”——这是江苏产研院聚焦产业技术创新拿出的“真办法”。目前已为长三角地区超500家细致划分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链接“创新成果”,解决企业技术需求超过1000项,合同金额超27亿元。

  “多次讲‘揭榜挂帅’,这个榜从哪里来?通常来说就是两大类,一是国家战略需求,二是市场需求。”刘庆表示,产业技术创新不是无指向地自由探索,市场愿意“买单”的需求才是真需求。因此,联创中心将企业是否出资作为判断行业关键技术“真需求”的“金标准”,准确获取企业需求。

  磨出市场“真需求”,只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养分”之一。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从来都与开放合作紧密相连,许多新技术、新产业都是开放合作的产物。

  事实上,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江苏产研院这块“试验田”覆盖面积慢慢的变大,链接需求和供给两端的效能越来越高。

  在省内,以南京、苏州为重点区域,江苏产研院已实现与江苏13个地级市合作全覆盖,形成了一市一重点、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在长三角,江苏产研院作为核心力量,深度参与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再看世界,在海外设立了8个海外孵化器、代表处及创新平台,和海外8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

  “在全球科学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长三角国创中心积极拓展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关系。”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江苏产研院副院长陈宁介绍,“我们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机制,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助力区域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聚焦制约行业发展技术痛点和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江苏产研院还探索了“众筹科研”机制,协调有共同需求的企业一起参与研发,满足产业创新需要。近日,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产研院首个众筹科研项目——“再生复合功能涤纶纤维”已结项,项目成功攻克了纺织行业的共性难题,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记者曾多次在江苏产研院采访,每次看到的画面都很相似:办公室里的身影总是很忙碌,有的低头专注地梳理项目信息,有的聚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前沿科技转化路径;会议室里,经常有来自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围坐一堂,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仿佛能激发出新的科学火花。

  人才是第一资源。江苏产研院自成立以来便着力构建产业创新人才生态体系“金字塔”,具体包括天才科学家、项目经理、集萃研究员/集萃博士、集萃研究生四个梯度。

  人才像滚雪球一般集聚,平均每位集萃研究员吸引约5位人才加盟江苏产研院科研队伍。如今这里已累计面向全球组织遴选221名集萃研究员和275名集萃博士。

  骆敏舟,2016年受聘成为江苏产研院“项目经理”,他此前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成为“项目经理”后,按照江苏产研院的改革机制,骆敏舟享有组织研发团队、提出研发课题、决定经费分配的权力。很快,他就带领核心团队与江苏产研院、南京江北新区共同成立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骆敏舟担任所长。目前,集萃智造已研制出6个型号的协作机器人、9款室内无人车和便携式焊接机器人、智送一体咖啡机器人等产品。

  12月3日,记者来到集萃智造,骆敏舟和公司重点项目中心总监吕自贵正为了一台多臂的高效番茄采摘机器人忙碌着。他们给机器人末端安装了串采电动手爪,这样一来机器人只会把番茄花梗放进槽中并锯断,不会“误伤”藤蔓。“我们现在不仅自己攻关机器人技术,还在产研院的帮助下和高校、科研机构一起开展联合攻关,效果很好。”吕自贵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负责人、研究员任妮也加入了这一项目,“农业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复杂,需要利用大量田间数据建立起算法模型。省农科院已在这方面投入了十几年进行研究,产生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大家强强联合,可以一同推动新技术应用,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照任妮预估,项目成功后,该款机器人可连续稳定运行4小时之后,4秒采摘1个番茄,运输承重超120公斤,市场售价控制在20万元左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接续部署,为健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和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明确方向。

  刘庆说,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江苏产研院下一步将向“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迈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生态,更好地推进产业和科技的深层次地融合,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再探新路。

  眼下,江苏产研院正着力探索推动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机制(CO-OP教育模式)在国内落地。今后,更多本科大学生或可校内读书、带薪实习交替进行。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如今,这块“试验田”还在继续书写出生机勃勃的改革创新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