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新时代,先进机械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动力,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综合作业效率大幅度提高。当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势在必行。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立足西北,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效率科研团队、推进高水平科学技术创新,瞄准重大需求,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学校与企业携手研发,多次打造出“全国首台”,解决了许多“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的难题,央视的镜头也因此多次聚焦到甘农大团队。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这些“收获神器”! 甘肃省的藜麦种植培养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国内尚无藜麦播种、收获专用机具,存在播种期成本高、收获期损失大等问题。对此,甘肃农业大学团队历时2年,在2020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藜麦专用联合收割机,将作业机籽粒损失率从30%降到3%以下,填补了国内没有藜麦专用联合收割机械的空白。 此外,团队还针对东乡族自治县丘陵山地藜麦收获难题,创制了国内首台丘陵山地藜麦联合收割机,并被央视《我爱发明》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 胡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甘肃是全国胡麻主产区。长期以来因没有专门的收割机械,胡麻一直停留在薄种低产阶段,严重制约了胡麻产业的壮大发展。 2021年,甘农大旱作农业装备产业专家院团队与潍柴雷沃携手,开展胡麻机械化收获机理研究,联合研发出了国内首台大型自走式胡麻联合收割机,彻底破解了胡麻机械化收获易缠绕、含杂高的作业难题。 而后,团队还针对丘陵山区的胡麻收割,集思广益,深入企业调研,联合研制出了国内首台丘陵山区胡麻联合收割机。2021年,央视CCTV-10科技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以“收获神器”为名,对这台收割机进行了专题报道。 很快,甘农大团队利用前期研究基础,在胡麻联合收割机平台上改进设计出谷子收割机,并形成“1+N”模式设计理念,即一个主机配套N种收获附件,通过更换附件的形式,解决一机多用问题。2023年,通过该模式研发的低损谷子收获机正式亮相测产。2024年,团队根据该模式又研发出了糜子、荞麦联合收割机以及谷子精量播种机,持续解决杂粮机械化生产问题。 瞄准制种玉米生产用工难题,自2022年以来,甘农大团队研制的制种玉米收获机4YZS-4A型、4YZPS-4B型、4YZSP-4C型等接连问世。其中,2023年研制的4YZPS-4B型制种玉米收获机是国内首台可加载在联合收获机上的制种玉米剥皮机。 经过四年理论研究、三代样机试制,4YZSP-4C制种玉米收获机在去年亮相,终于突破低损摘穗、柔性剥皮等技术壁垒,打破了国外制种玉米收获机不能摘穗、剥皮一体作业的限制,为制种玉米机械化提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除了藜麦、胡麻、玉米,甘农大团队还在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药材收获机上投入了不少心血。机器轰鸣,行于陇原大地乃至全国,而这些装备无一例外都凝聚着甘农大机电工程学院的智慧。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农业机械化系,拥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机电院开设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5个本科专业,推出“3+1”实验班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养拔尖人才。 近些年,学院依托北方旱区作物生产装备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的协同创新优势,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实现了西北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全程机械化作业。 近五年,学院先后获批农业农村部北方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西北地区)、农业农村部西北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甘肃省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旱作农业装备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旱作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农业装备协同创新研发中心、甘肃省旱作农业装备产业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同时,学院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向企业成果转化14件。在校企携手优化人才教育培训方案上,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人才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契合。此外,学院会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帮助学子了解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技术前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部分数据截至2024年10月) 在农业机械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甘农大人正在努力争当实践者和亲历者,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护航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助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素材来源:甘肃农业大学官微/官网、甘农招就、兰州日报、视听甘肃、中国农机化导报、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科创中国、求是网等 把中国的农业大学办成中国农业机械化,先代化的探索者,实验者,创新者,践行者,终结者![祈祷][祈祷][祈祷],[赞][赞][赞],[火炬][火炬][火炬] |
||